想要宝宝咳嗽好的快,妈妈看这篇就够了【实用】
上次Dr.G教会大家如何正确洗手,这次我要教会大家咳嗽或打喷嚏的正确姿势。
不管是咳嗽还是打喷嚏,当手头没有纸巾的时候,
都要用胳膊肘或肩膀遮住口鼻。
让更多人知道,才能让我们都免于被病菌传染。
高速相机拍摄的咳嗽瞬间
咳嗽或打喷嚏的瞬间有很多唾沫星子喷出去,它们承载着大量病毒和细菌,喷到数米以外,打喷嚏也是一样,
免疫力弱的老人和宝宝最容易因此感染疾病。
分享给大家学习!教给孩子们,也包括我们大人们。
不管是咳嗽还是打喷嚏,都要用胳膊肘或肩膀遮住口鼻。
这是对他人的礼貌,也是家庭的素养。
宝宝咳嗽就怕咳出肺炎?
宝宝咳嗽吃点止咳药吧?
宝宝咳嗽去买点消炎药吧?
宝宝咳嗽带去医院挂挂水吧?
答案当然不是,咳嗽只是一种表现,很多病症都会引起咳嗽。过敏、哮喘、感冒、支气管炎、肺炎、流感等都能导致咳嗽,所以止咳不是关键。很多家长一听孩子咳嗽就激动,总想着快速止咳,其实有时候快速止咳并不一定是好事。
在呼吸科医生看来,咳嗽不会咳出肺炎。肺炎会引起咳嗽,但咳嗽不会咳成肺炎。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宝宝一开始咳嗽没重视,后来去医院医生说是肺炎了啊。这种情况是宝宝一开始就是肺炎,而不是普通感冒。在肺炎早期没有重视,严重了才去医院。这种情况不是咳嗽咳成肺炎,而是因为得了肺炎,在早期出现了咳嗽。如果是3个月以内的宝宝咳嗽,请去医院,由医生判断。如果宝宝咳嗽一直在加重也请去医院。
咳嗽是身体对气管、支气管受到刺激时,人体发生的一种神经反射,迫使肺内气体通过气道咳出。它是一种正常的,保持呼吸道的健康机制。对儿童来说,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。
最常见的咳嗽病因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。一般来说,上幼儿园的孩子平均每年感冒7~9次。
如果咳嗽伴感冒发烧和呼吸困难(过快、过慢、有杂音,肋骨和胸骨之间及周围皮肤内陷),那就有可能是肺炎,需要立即就医。
*当孩子出现咳嗽或者感冒症状,需要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,排除严重的病理状况。但大多数咳嗽都是自限性疾病。(自限性疾病,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,并逐渐恢复痊愈,并不需特殊治疗,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,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。)
*如果孩子除了咳嗽以外一切正常,那么不太可能是严重的疾病。
*如果你心里没底,带孩子去看医生。医生可以检查一下咳嗽的原因。
*香烟会使咳嗽变严重,所以家庭请禁烟。
虽然很多咳嗽药不需要处方就可以在药店购买,但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,这些药物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是无效的,而且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副作用。澳洲药管局意见是,6岁以下的儿童都不要使用咳嗽药。英国建议6岁以下的儿童不应服用咳嗽和感冒药。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咳嗽并没有益处。有时候,小朋友在病毒感染(感冒)后,会持续咳嗽1-2周。如果宝宝咳嗽加重,剧烈咳嗽,呼吸急促,有“喘憋”现象,口鼻青紫等症状,发生这种情况时,不是自行买药,而应及时看医生,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判断是否继发细菌感染;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。
首先,请妈妈们不要太过担心,咳嗽的症状会自己慢慢好起来。多喝水,多休息。1岁以上的儿童,在睡前吃1-2勺的蜂蜜可能对咳嗽有所帮助。1岁以下的宝宝,多喝水,不能吃蜂蜜,因为有肉毒杆菌中毒的风险。感冒咳嗽的孩子通常胃口不太好,家长要做的是做好护理,不要逼着孩子多吃东西,给孩子时间慢慢好转。
在家护理宝宝,若天气好,应多开门窗通气,使屋里的空气保持清新;若天气不好,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的空气;若空气干燥,要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,使用加湿器使室内湿度保持在40%~50%。但一定记得每天清洗加湿器,不残留余水。夜间可以给孩子垫高一些,大约30度,也有助于缓解咳嗽。
给孩子拍痰的技巧 (大招!!!)
如果有痰咳嗽,拍背:手掌空心,使用一定力度,不能太轻,一下一下来,不要太心急。切忌刚吃完奶拍背。拍背时应该鼓起掌心,呈凹陷的勺状,以掌面拍击孩子的背部,由下向上,力度适中,不要过于轻柔。
1、3个月以下的婴儿咳嗽必须立即去看医生;
大一点的婴幼儿出现以下情况也需要立即看医生:严重的咳嗽甚至发生呼吸困难,表现为呼吸过快或过慢,肋间、胸骨下和锁骨上的呼吸肌活动增加(即三凹症),鼻翼扇动,口唇和鼻唇沟及指趾端发紫,咳嗽或深呼吸时可伴有胸部疼痛等。
2、如果是因为吸入食物的小颗粒,如花生,这时咳嗽是将异物从肺内排出的正常反应,如果咳嗽不能将异物排出,应去就医。
3、发烧伴精神状态变差:嗜睡或哭闹,立即就医。
4、如果是持续1周以上有痰咳嗽并开始加重,应立即就医。
5、任何你搞不清的状况,也请就医。
6、教会家人正确打喷嚏的姿势,可以避免家庭内部交叉感染,大童也请教会可以避免幼儿园交叉感染。因为如果用手来遮住口鼻,病毒会到宝宝的手上,随着宝宝的手触摸到任何一个人或玩具上,病毒就会传给所接触的人。然后周而复始,感冒病毒就迅速传播开了。
蜂蜜可能有帮助,但是只能用于1岁以上的幼儿。
3个月内的小婴儿有任何症状都需要看医生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参考文献来源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